close

瞭解小小孩
當一群孩子聚精會神盯著電視看時,小小孩自顧自個兒在旁拖著小汽車來來回回。偶爾被廣告聲音吸引住,盯了螢幕一分鐘,又回頭拉車去了。

當一群孩子正玩得如火如荼時,小小孩也高興得奔來奔去,不過總是被大孩子埋怨他礙手礙腳,只會攪和,但他照樣自己玩得高興!誰管你紅燈停、綠燈行的。

準備大展身手的媽媽,才要說故事呢──書才翻兩頁,小小孩跑了;自己做玩具,想好好陪孩子玩──才教兩下呢,小小孩便把它給扔了;邀爸爸一起來玩捉迷藏,還沒睜眼開始找呢,小小孩就跑出來,高興地抱著你說:「我在這裡!」

家裡的益智玩具小小孩從來不按「玩法」玩,姐姐說他笨死了,每次都亂放、亂敲,通通搞錯了。可是小小孩拿個小鼓槌,敲敲門、敲敲桌、敲敲地,啊!還敲小姐姐的頭。「小姐姐,你別生氣,我敲了這麼多的東西,才敲一下你的頭呀!媽媽說我是個最能自得其樂的好奇寶寶呢!我只不過是好奇你這個大頭敲起來會怎樣?」……。

筆者曾在一個收托一歲到一歲半孩子的班級,和一位正在修博士的老師共事過,她有三、四年實際帶5-6歲孩子班的經驗。很有耐心,也愛孩子,但做不到三個月,她就告訴我:她覺得好挫折,覺得自己不像個老師而像個褓姆,像孩子學校的媽,整日只做些保育的工作。我告訴她:「像個媽媽,就是個稱職的老師啦!」對小小孩的接受與瞭解,確實很難從理論上學到。首先必須要瞭解,小小孩要的是你像爸爸、媽媽一樣的愛他、抱他、餵他、陪他、看他;而不是「教」他、「考」他、出功課給他……所以和小小孩玩遊戲,不需「教」他怎麼玩,只要看他玩、陪他玩,那就有媽媽的味道了。蒙特梭利博士曾說過:「3-6歲的孩子是有意識的吸收;而0-3歲的孩子則是無意識的吸收,我們稱之為吸收的心智。」既然是無意識地進行吸收學習,那成人如何具象地教呢?

我喜歡和小小孩相處,樂於當個「媽媽老師」,雖然我們的關係更像是皇帝與臣子──我是言聽計從的臣子,孩子則是事事要主控的皇帝。這些小皇帝都很自我,只想到自己,要吃就有得吃,想要抱就纏著你的大腿不放。當你滿足他的需要抱起他來,卻覺得背痛得很,才皺起眉呢,他便會摸摸你的前額。你說:「媽媽太累了,背好痛。」他會自動下來,並要你躺躺,他要陪你睡覺。

孩子雖然不會遵守遊戲規則,但爸媽做過的事,他可是過目不忘。他比誰都堅持鞋子要放鞋櫃,爸爸放第一層,他的在最下層;他的杯子應該放架子的左邊;洗澡也要有一定順序,否則絕不依……。

他從來不知道愛惜物品,看到什麼也都亂玩一通。但仔細觀察,其實小人兒自有章法。他小鼓槌到處敲是因為他正練習手臂操作的動作,像正在爬的小螞蟻,被他一敲就昏了,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精、準、快!你說他不識顏色,但衣服被染色或退色了,他第一個發現;玩起拼圖,不必按圖按色索驥,就能完全依形狀配對找到正確的。

你以為他是資優,想好好造就一番,卻發覺他連好好聽老師說話都不肯;但當老師拿出壓箱寶的教具,他卻又操作得有模有樣。總之,他自有定見,任人也別想「操縱」他。
這就是你家的小小孩嗎?

0-3歲小小孩的遊戲特質
在二十世紀末,幼兒教育往前推進,專家們發現嬰兒的學習能力驚人,到三、四歲才進行「教育」,恐為時已晚,錯過了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。所以嬰幼兒學校或教中心相繼而起,父母也熱中於如何和小小孩玩「益智遊戲」,無非是希望孩子從遊戲中開發腦力,幫助其正常或更好的發展。不過,成人們帶一兩歲娃兒玩遊戲卻有更大的挫折感,因為他們似懂非懂,從不按牌理出牌,不遵守遊戲規則,怎麼玩遊戲呢?

所以,我們必須先釐清「遊戲」的定義。一般而言,遊戲是兩個人以上在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,這兩個以上的人彼此有合作或競爭的行為,需要先訂出「規則」,才能進行遊戲。而這樣的「遊戲」,小小孩是玩不來的。小小孩的遊戲也是兩個以上的人一起進行一件有趣的事,但這兩個以上的人彼此間可能不會有合作或競爭的行為,最主要是因為他們很難瞭解並遵守「規則」。他們自有章法,玩具到他們手上,就有他自己的玩法。而好的玩具設計,就是要能接受孩子不同的玩法,這才是激發小小孩腦力的最好學習。

任何一種遊戲,玩法只是提供一個方向,重要的是父母的準備,並接受孩子自己創造或衍生不同的玩法。遊戲的進行著重在與孩子自然的互動,玩的方法、目標的達成與否都不重要,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宰者。在下文中,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各舉一例供讀者參考。

在此必須提醒父母的是:遊戲的設計是提供親子互動的方式參考,玩法或步驟都是可以自創的,親子雙方依當時狀況的再創造才是最好的玩法。許多遊戲父母只需要準備環境、材料和欣賞孩兒的好心情就行啦!當然,口頭和肢體語言的表達是必要的,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,更重要的意義是:使孩子從父母的語言和行動當中學習事物進行的方式,進而能夠慢慢地自己掌握身邊之事物。人類就是這樣慢慢學會掌握世界的,您說是嗎?!

(作者:楊婷舒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旻 的頭像
    小旻

    生活莘憲事

    小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